站点首页 一中之家 学校介绍 学子风采 师生作品 印像一中 基层党建 校报文摘 家长频道 学生频道 百度 校内新闻 文明校园 校务公开 教研课改 德育教育 科技创新 竞赛之窗 廉洁从教 国家智教平台 荣誉墙 一中频道 阳光平台 高考之家 智慧校园 政策普法 教师办公 语言文字工作 |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环境 |
您的位置:首页>>学校资料 回到原页面 |
历史 |
---|
来源:阿美老师 发布时间:2007/7/26 9:37:45 浏览人次:12004 |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Shao Yang No1. Middle School)原名湖南省立第六中学,1941年,省当局决定在第六行政区(邵阳市)设省立六中。为办好这所学校,委任省教育厅督学张干为校长。张干先生是新化人,系教育界名流,曾任湖南一师校长,时年才三十多岁,毛主席称赞他“年轻有为”,就读湖南一师时,有过师生之谊。1951年9月,毛主席曾派专人接张老至北京小住了两个月,对其尊重备至,礼遇有加,并与之合影留念。 张干先生为创办省立六中殚精竭虑,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于1941年2月接收省立第四职业学校第四补训处兵棚(府门口法院坪)为校址,兴修校舍,于1941年4月底(农历3月12日)悬牌开学。建校初,招收高初中新生各一班,每班50人,面向全行政区(娄底、邵阳两地区)招生,择优录取,至1943年下期,高初中学生共计达12个班,600人,已初具规模。1944年8月,因日寇入侵宝庆,学校被迫迁入新化黄土岗,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继续上课。省立六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之信心,实践勤劳节俭之生活,启发互助服务之精神,俾成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备抗战建国之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校舍四栋被毁,校产校具破坏贻尽,张校长四处奔波,请求省府拨款重修校舍。1946年8月20日,校舍修复基本完成,师生迁回原址上课。当时学校初创,往返迁徙,备尝艰辛。张干先生治学严谨,治校有方,坚持原则,为人正直,不徇私情,为创建和发展省立六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绩。张干先生任一师校长和六中校长期间,曾主编了《一师一览》和《六中一览》,举凡办学宗旨,训育目标、学校规则、教职工职责、教学内容、学生管理、考核制度以及学校每日大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详明的记载。他特别强调图书仪器的设置,注重校风校纪建设,十分重视师资,选聘教师无系统之分,无地域之分,只求学有专长,忠于职守,堪为师表。他广纳贤才,引来了一大批著名教师。像曾志素、田仕清、石蕴山、陈其策、李度、胡子航、马昌民、苏缙如、范公镇等名牌教师,都先后来到了省立六中。张校长亲自执教数学,讲课条理清楚,板书工整。学生反映,听他们讲课,有“如坐春风”之感,因而学风甚佳,教学质量很高,每年的升学率,都在90%以上,在省内很有名气,享有“湖南第三所好学校”的美誉。 张干先生办学,非常注重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他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谈吐举止,待人接物,很讲规矩,甚至走路都显得四平八稳,颇有长者风度。省立六中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假、考试、升降级、军训、参加升降旗和纪念周、学生社团、膳食管理以及学校财务管理、学籍管理、仪器管理、图书借阅等,都有章可循,而且将这些规章编印成册。学校办公室门外,悬挂有一木制的配镜专栏,专门用来公布教务会决议、教师建议、校长对学生请示的批复、校长对个别学生犯规的处分决定。这些措施,显得严肃而又正规。为贯彻落实规章制度,他想了许多办法。在聘任教师时,把有关教师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印制在“聘任书”上,由应聘教师签名盖章,保证执行,严重违规者,予以解聘。新生入校时,举办“新生训育周”,由教务、训育两处负责人讲解各项规章制度。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师生员工在行为上有准则,很少发生行为不轨者。一旦有人犯规,便照章处罚,张校长是绝不容情的。有三个学生,因为赶不上班,担心降级,期末考试前用一担谷一门的高价向油印工人买试卷,被发觉后,都受到开除处分。高三班同学曾某,高中毕业那期,因无故迟到一天,便没准随班学习,只给他一张读完三年一期的肄业证书,幸而他在毕业时,以同等学力考取了中央大学。张校长不但重视课堂教学,而且鼓励学生从事课外活动,在他的倡导和发动下,省立六中的文学社团活动经久不衰。如春草社、高山社、晨光社、黄花英语社、各种活动生机勃勃,每期都组织读书报告,出墙报、在外界报刊发表作品以及英语会话等活动。这些社团锻炼出不少人才,如申光国、郭仁成、罗征伟、吴启仁等,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文人,范哲明等成为精通英文的专家,在中央文化部搞翻译工作20余年。1949年6月,张干先生因年老力衰,获准辞职,时年65岁(1967年1月病逝于长沙)。龙得云接任校长。10月,解放军入城。11月15日,军管会代表廖六如接管学校,任副校长,校长由专员魏国元兼任。 1952年12月10日,学校奉命将“省立六中”改为“邵阳市第一中学”,廖光策任校长,由潘世棣副校长主持工作。1953年3月,经专署教育科研究,省教育厅批准,勘定在市郊李子园兴建新校舍。此时,学校已历经两次迁徙。第一次迁徙为避战祸迁至新化黄土岗,是为了求生存,第二次迁徙则是为了图发展。新校舍依山傍水,位于风景秀丽的邵水河畔,李子园半岛,校园平旷,绿树成荫,占地面积约130亩。同年7月,省教育厅确定邵阳市一中为湖南省首批六所重点中学之一,准许在全地区十二县择优招生,选调优秀教师。9月,教学楼一、二栋建成。高中新生招10个班,迁入李子园新校舍,初中部仍在城内兴隆街。此时,学校全面学苏联,采用部编教材,考试采用“五分”制。1955年7月,学生宿舍一、二舍建成。9月,高考揭榜,成绩居全省第二名,其中高九班43班人100%考入大学。此时,上级任命廖光策任校长,张家驹为副校长。 1956年7月,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学生几乎全部考上大学。1957年12月,新校舍全部落成。 1958年,学校停课,大搞劳动,大闹钢铁,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上推广的“双高”课(即高速度和高质量),留下了诸多的不良影响,此时,有7位教师被打成右派,14位教师错定为“反革命分子”,受到不当处分和不公正待遇。 1959年5月23日,狠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来到一中,向全市8000名中学生作报告。9月高考揭晓,高三95%的学生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居地区第一,全省前茅。 1960年9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主持工作的罗伯升副校长出席全国“群英会”,荣获周总理亲笔题写并署名的“先进集体”镜屏。《人民时报》《文汇报》用大副标题报道了邵阳市一中的先进事迹。 1962年9月,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亲临学校视察。 1963年7月,省教育厅指示,学校高中可扩大至黔阳地区招生。10月,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视察学校,并组织部分教师召开座谈会,征求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 1964年9月,学校团委书记蔡福英出席全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 解放初至文革前的邵阳市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和办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聂锦麟,从事原子能研究,其研究成果《核爆炸试验的科学技术准备》论文,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高21班毕业生谢佑卿,成为我国著名的复合材料专家,其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现为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人大副主任。 1966年6月4日,市委工作组进驻学校,学校教学秩序开始被打乱,一大批教师无辜被揪斗,挂黑牌,剃黑发,罚跪、游行,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7年2月16日,发生了孟伟等行凶杀人的“2.16”事件。不久,孟伟伏法。9月,工宣队(市发动机厂工人代表)进驻学校,队长胡再华,组织师生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不久,各种“反造派”组织纷纷成立,学校一片混乱。师生纷纷外出,“革命大串连”掀起高潮。1968年9月,工宣队将邵阳市一中改名为“韶山中学”,大写毛主席语录,搞“红色海洋”。 1969年开始,学校实行春季招生,班级、年级改为排、连。学制改为“二.二”制,即高、初中各两年。学校成立了“革委会”,工宣队长胡再华任主任。学校贯彻“五.七”指示,师生上山、下乡、下厂,学工、学农、学军。教材进行大改革,语文课以毛主席著作为主,学生进行军训,大搞野营拉练。1970年3月开始的“一打三反”运动进入高潮,大鸣大放大字报,弄得人人自危,寝食难安。为贯彻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师生停课,大挖防空洞。 1970年,“韶山中学”之名停用,恢复为“邵阳市一中”,学校秩序出现短时期的恢复和平静,然而,政治运动不息,政治风波不止,一个又一个的风浪使学校仍无宁日。接下来的“狠抓阶段斗争”,使不少教师被批斗。“批林批孔”运动,又使大字报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朝农经验”、“白卷英雄”又使教学秩序再度陷入混乱。“马振扶事件”,大批修正主义回潮,大反“师道尊严”,使学生纪律涣散。这种混乱的局面,直至粉碎“四人帮”之后,学校才逐渐恢复平静。 1978年8月,省教委行文恢复邵阳市一中为省属重点中学。10月23日,市委下文,撤销革委会。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教育迎来了春天,邵阳市一中焕发了勃勃生机,春蕾绽放。1979年3月,原错划“右派”的教师全部纠正,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教育步入正轨,学生开始潜心读书。高68班学生罗更强的数学论文《怎样确定整数幂的末位数》获全国青少年科技一等奖。9月,辅导老师唐宁森陪同上北京,宣读论文并领取证书和奖品。10月23日,市委下文,罗伯升同志升任一中校长。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健全,印发了关于贯彻《中学生守则》的几项纪律和考勤奖惩的具体办法。教务科总结教学工作,提出“精讲、多思、巧练”的六字教学方针。学生在市数学、外语竞赛中获两个第一名。 1980年6月30日,省府再度行文,学校被列为首批重点中学之一。9月,高考喜获丰收,182人考取高等院校,升学率居全市第一。高80班学生向沁海获全国滑冰第五名,进入国家队。 1981年2月,首批日本友人40人来学校参观访问,并向师生赠送了礼品。此后,每年都有日本友人来校访问。 1981年6月,在全市作文比赛中,学校囊括三个年级的第一名,数学获两个第一名。高考录取学生232人,升学率居全市第一。下学期,在全省少儿文艺汇演中,学校荣获一等奖;高110班学生戴坚《玻璃弹性》论文获省二等奖。 1982年,我校高考录取253人,升学率再次居全市第一,从这一年下学期开始,高中恢复三年制。 1983年,罗伯升校长退休。1984年,市委任命赵琼同志担任校长。至此,邵阳市一中开始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翻开了一中校史崭新的一页。 自1984年开始,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夏柏林同志任首届党总支书记,下设行政、文科、理科、职工四个支部。教师党员已发展到100余人。从7月份开始,赵琼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正式确定“严谨务实、团结进取”为校训,同时谱写了校歌。全校已发展到45个班,学生2600余人。各项教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出现勃勃生机。在全市科技作品展评中,学校送展作品124件,61件获奖,居全市第一。全市中学男子排球赛,学校获得冠军。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评选,学校《春芽》文学社获一等奖。 1985年7月,共青团中央授予学校“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集体”锦旗。 语文组总结“三讲三不讲”的教学经验;外语组总结“三级自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经验;数学组推行“发现法”教学,探索以编题教学为主攻方向的新路子;物理组总结“教学型”“三循环”教学经验;政史地组总结了“看看、讲讲、练练”的三段式教学经验。 计算机教学开始取得成果,外语老师宁丽群利用微机辅助教学获全省二等奖。王平老师的计算机课件获省电教馆和北京电教馆同志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全国少有的教改试验课”。江学勇老师获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全国一等奖。 学生参加全省数学竞赛,获奖人数居全省第三名,蒋晓阳同学获全省第一名。在全国田径分龄赛中,谢斌(女)获投掷(标枪)金牌,姚益民获全能金牌。 自1985年至1988年,学校连续四年高考居全市第一。1988年,经省教委推荐,学校作为全省19所名牌中学之一,列入国家教委主持编纂的《教育大辞典》。 1989年,高考取得大丰收,录取137人,其中本科93人,升学率居全市第一,其中600分以上高分居全省之最。在全市青年教师比武中,学校有7人获一等奖,外语教师囊括了所有冠军。 1992年9月,高156班学生周云凯获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保送到清华大学学习。 1993年,袁泉同学在意大利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赛,夺得银牌,为此,省教委授予学校“精心育才,为国争光”牌匾,并颁发学校奖金10000元。 1994年,初200班学生朱胡斌获省数学奥赛一等奖。 自1990年至1996年,学校再创辉煌,连续7年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一。 1983年至1995年,先后有六位老师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983年孙少华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9年,邓唤群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9年,校医阳蒲秀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1年,李浑然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申济友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李意循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5年,省教委评估团来我校检查评估,11月19日省重点中学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邵阳市一中为挂牌的省级重点中学。10月,日本冰见市市长特使高仓久一等来校访问。这个月,邵阳市一中与日本大野町中学结为友好学校。 1996年5月1日,学校举行盛况空前的校庆活动。国家教委因此发来了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邵阳市一中全体师生: 欣逢你校五十五周年校庆,谨向你们致以衷心地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邵阳市一中素有严谨务实的传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你们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注意总结经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希望你们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争取更大的成绩!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走向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贺勉。 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郑培民同志题写了“创建一流学校,培养中华英才”的贺勉。 原湖南省省长、政协主席刘正题写“桃李芬芳”的贺勉。 原邵阳市委书记、现国家公安部领导周本顺题写了“三湘名校,英才摇篮”的贺勉。 原邵阳市市长孔令志的题词是“宝庆名校,誉满三湘”。 校庆期间,学校联络了一大批海内外卓有成效的校友: 省立六中高一班毕业的聂锦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著名的原子能科学家,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了贡献。 省立六中高一班毕业的唐伯福,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 省立六中19班校友龙川,曾任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政协副主席,亲自到校参加校庆,并向母校赠送了著名画家关山月的《牡丹图》和一大批名家字画。 邵阳市一中高21班校友谢佑卿,是我国著名的复合材料专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人大副主任,两次来校视察,看望师生,并向母校赠送了他的著作。 邵阳市一中高41班校友刘春贤,新华社主任编辑、高级记者,其内参报道很有影响,敢为人民鼓与呼,校庆时曾亲自来校祝贺。 邵阳市一中高128班毕业的杨丹,中央气象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校庆时,由126班毕业的湖南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金晓玲、康晓辉主持。 1998年6月,赵琼校长退休,由石磊担任校长,学校工作再上一个台阶。高考连年丰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全国获奖,学校被确定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春芽文学社活动搞得蓬蓬勃勃,富有生气,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社团。1999年,春芽文学社被中国教育会、中语会、文学社活动中心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活动优秀百家”;《春芽》文学社刊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刊。指导老师姚楚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2000年,春芽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单位”。在全国“十佳”“百优”文学社活动评比中,被评为“十佳文学社”。2001年,邵阳市教科所,教育学会,中语会授予春芽文学社“特级文学社”称号,并在学校召开了观摩会。 2001年3月,石磊校长退休,曾海平担任校长。曾海平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奥赛,有11人获奖,被授予数学奥林匹克国家一级教练,1998年9月,他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2000年5月1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9月8日,又荣获“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称号。2002年任湖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2000年以来是邵阳市一中的发展时期。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历经十余年久拖未决的400米标准田径杨,于2002年动工,2004年交付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现代教育实验楼拔地而起,体育馆、田径馆相继竣工,科学馆改造工程着手进行,道路改造和整个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高标准建设已勾画蓝图。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朝着正轨、健康的方向发展,校风校纪有了进一步的好转。学校高考连续五年取得佳绩。 2000年,高考上线率、录取率在全市遥遥领先,文科、理科高考600分以上高分人数居全市第一,外语专业考生中,全市的前10名,一中占7人,并且囊括了前三名。2001年,在400多名考生中310人被高校录取。162人考取北大、科大、人大、复旦、浙大、南开等名牌大学和重点院校。蒋信予同学以名列全国第11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科大少年班,彭吉吾同学以综合测评全市第一的好成绩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王路遥同学凭优良素质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前单独录取。2002年,上线率达到99%,卢薇同学以优异成绩夺取邵阳市文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今年,卢薇又以清华大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全额奖学金到美国留学。2003年,558人参考,上线率达99.5%,其中本科、重点本科录取282人。2004年,600分以上高分人数、本科上线率、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市区第一。文科前6名,一中占4人;理科前6名,一中占5人,囊括前三名。 2003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省重点中学督导评估团的检查评估,得到了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国家督学、评估团团长彭酉滨同志在评估总结会上称赞说:“邵阳市一中办学端正,办学特色突出,办学成绩斐然,有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在全省重点中学中,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
资源素材 第一课件站 Office+ 橡皮网 金太阳 中学学科网 中华资源库 微课中国 贝壳网 稻壳网 Bilibili 中华经典资源库
电子事务 A+云阅卷 A+教育 智学网 7天网络 睿芽 一师一优课 秀米 湖南志愿服务网 第二课堂 学习培训 爱课程网 中国大学MOOC 慕课中国 网易公开课 教育报 湖南公共教育网 湖南事业人员培训平台 教师发展网 学习强国 科技创新 全国科技创新赛 中国发明网 中国科普网 数字科技馆 青创平台 青少年科技中心 中国科技馆 湖南科技馆 邵阳市科协 教育政务 教育部 湖南教育厅 湖南政务服务 湖南教育督导 中央电教馆 教育云 湖南智慧教育 邵阳教育局 信息管理 全国学籍 教育信息化信息系统 教师信息管理 教师资格网 义务教育监测 中国教育考试网 阳光高考 中国教育在线 |
学校办公室电话0739-5430767 湘教QS7_201407_002001 湘ICP备14012659号-1 公安部备案号:4305000100039 制作维护:阿美老师(Kymay Chan) Copyright 2003-2025 |